60岁后,体检要查什么?这3个体检项目,花的是冤枉钱,没必要做
2024-09-27 17:48:38 阅客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故事情节纯属虚构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。
阳光明媚的周末早晨,李大爷正悠闲地在小区花园散步。突然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。
李大爷定睛一看,原来是邻居家的小王。他接过体检报告,仔细端详起来。
60岁后的体检,重点应放在心脑血管、肿瘤筛查和慢性病管理上。心电图、血压测量、血脂检查是基本项目。根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(2017),这些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风险。
血糖检测也不可少。中国糖尻病防治指南(2017版)指出,随着年龄增长,糖尻病发病率显著上升。定期检查血糖,可以及时发现糖尻病或糖尻病前期,采取干预措施。
肿瘤筛查方面,不同性别有不同重点。男性应关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(PSA)检查,女性则需要定期进行乳腺钼靶和宫颈癌筛查。大肠癌筛查对男女都很重要,可以通过粪便隐血试验或肠镜检查完成。
骨密度检查对老年人来说也很重要。中国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(2017年版)建议,65岁以上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,预防骨质疏松。
第一个不必要的检查是全身CT。很多人认为全身CT可以全面检查身体状况,实际上它的辐射剂量较大,对健康反而有潜在危害。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协会(2018)发布的专家共识指出,对无症状人群进行全身CT筛查,利大于弊的证据不足。
除非有特殊症状或医生建议,常规体检并不需要做全身CT。相比之下,超声检查和X光胸片辐射更少,可以作为替代选择。
第二个可能浪费钱的项目是全套肿瘤标志物检查。虽然肿瘤标志物检查看似全面,但实际上假阳性率较高,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过度医疗。
中国抗癌协会(2019)发布的癌症早期筛查指南强调,肿瘤标志物检查应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癌种进行,而非盲目全面筛查。比如,女性可以考虑乳腺癌相关的CA15-3,男性可以关注前列腺癌相关的PSA。
第三个不太必要的检查是脑部CT或核磁共振。许多老年人担心患上阿尔茨海默病,希望通过这些检查及早发现。然而,中国老年医学学会(2020)发布的老年认知障碍诊疗指南指出,对于无症状的老年人,常规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意义不大。
这些检查不仅价格昂贵,而且对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帮助有限。相反,认知功能测试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更有意义,成本也更低。
李大爷看着小王离去的背影,心中涌起一股暖意。他深知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如何正确认识和管理自己的健康,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。
夕阳西下,李大爷继续他的散步。他想起了自己的老伴,决定回家后好好商量一下两人的体检计划。毕竟,健康的晚年生活,需要科学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。
走在回家的路上,李大爷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今天与小王的对话。他意识到,这个话题不仅关乎个人健康,更涉及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分配问题。
中国医师协会(2021)发布的《合理检查共识》指出,过度检查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,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。因此,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,既是个人健康管理的需要,也是对社会医疗资源的负责任使用。
李大爷不禁感慨,在这个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时代,如何平衡个人需求和社会资源,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他想到,也许可以在下次社区居民会议上,提议邀请专业医生来做一次健康讲座,帮助更多老年人了解科学的体检方法。
回到家中,李大爷的老伴张阿姨正在收看一档健康节目。节目中,一位著名的老年医学专家正在讲解老年人常见的健康误区。
张阿姨听得津津有味,不时点头表示赞同。李大爷坐下来,和老伴一起观看节目。他们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,决定根据专家的建议,重新规划自己的体检计划。
看完节目,两位老人商量着要不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儿女们。他们意识到,健康不仅是老年人的事,年轻人也应该及早重视起来。
李大爷想起了自己的儿子,一个忙碌的中学教师。儿子常常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。李大爷决定找个机会,好好和儿子聊聊健康管理的重要性。
张阿姨则想到了女儿,一名新晋妈妈。她觉得有必要提醒女儿,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。特别是产后的各项检查,更不能马虎。
就这样,一场关于健康的家庭讨论在李大爷家悄然展开。从老年人的体检到中年人的健康管理,再到年轻人的健康意识培养,话题不断延伸。
(文中故事纯属虚构,如有雷同纯属巧合,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