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球研究细思极恐,种种迹象表明是“空心的”,或与外星文明有关
2025-02-05 09:44:13 阅客
每晚我们抬头仰望的“月亮”,看似平静而美丽,但它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谜团。
1.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均为27.32天,这一数据的完全相同导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。换句话说,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,而其背面始终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。
2. 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月球与地球距离的395倍,同时太阳的直径也是月球直径的395倍。由此,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和月亮似乎大小相仿。
3. 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27%,而在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卫星,其最大直径通常不超过母星的5%。这使得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显得格外特殊。
4.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迹几乎是圆形,而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通常是椭圆形的。根据现有认知,仅人造卫星的轨迹才会如此接近圆形。
5. 太阳对月球的引力远远大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,但月球却在几十亿年间始终围绕地球运行,从未被太阳“夺走”。
这些异常数据不禁让人思考:月亮究竟是天然形成的,还是某种未知力量的产物?
目前关于月球起源的主要理论有四种:同源说、碰撞说、分裂说和俘获说。其中,碰撞说是当前最被认可的观点。
1946年,科学家奥德沃斯·戴利提出,月球可能是在45.6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碰撞中诞生的。当时,地球刚刚形成,宇宙环境如同一座炼狱般可怖。然而,一场震撼太空的“天体碰撞”随之发生。
一个被命名为“忒亚”(源于希腊神话月神之母)的天体,其质量约为地球的0.14倍,在地球轨道上缓慢移动。最终,忒亚与地球发生了剧烈碰撞,撞击导致地球被剥离出一大块熔岩物质,而忒亚也受到冲击脱离轨道远去。被抛入太空的熔岩和碎片在地球引力作用下,逐渐聚集成环,最终通过无数次撞击与融合形成了月球。
科学家之所以持这一观点,是因为从月球带回的土壤和岩石显示,它们与地球上的物质成分高度一致,且二者的岩石年龄相差无几。
尽管“碰撞说”被广泛接受,但一些科学家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,尤其是月球的一些异常现象。许多人认为,这些现象可能并非天然形成,而是某种特殊力量的作用结果。
其中一种惊人的推测便是“月球空心说”。1969年,美国“阿波罗12号”登月时引发了一次强烈的“月震”。震动持续了近一个小时,并呈现出由弱到强的趋势。如果月球是实心的,这种震动现象绝不可能持续如此之久,通常最多只会持续一分钟左右。
这些古籍的记录或许只是巧合,但结合现代科学发现,不禁让人对月球的真实面貌产生更多的遐想和疑问。